鳊鱼在我国民间叫法较多,如鳊花、油鳊、三角鲂、团头鲂等等;伟人毛泽东同志在他的《水调歌头·游泳》一词中开篇的头两句写道:“才饮长沙水,又食武昌鱼”, 使武昌鱼瞬间闻名遐迩,而这“武昌鱼”,其实就是长江的鳊鱼。
鳊鱼形态就像其名字一样,体侧扁而高,整体呈大致的菱形状态。头部较小,头后背部急剧隆起。体背部青灰色,两侧银灰色,腹部银白;体侧鳞片基部灰白色,边缘灰黑色,形成灰白相间的条纹。眶上骨小而薄,呈三角形。口小,前位,口裂广弧形。上下颌角质不发达。
背鳍具硬刺,刺短于头长;胸鳍较短,达到或仅达腹鳍基部,雄鱼第一根胸鳍条肥厚,略呈波浪形弯曲;臀鳍基部长,具27~32枚分枝鳍条。腹棱完全,尾柄短而高。鳔3室,中室最大,后室小。尾鳍分叉深,下叶比上叶长。
鳊鱼属于中型鱼类,成鱼一般体长40厘米左右,重1000~3000克,多年生最大个体可达五千克以上。鳊鱼生长速度较快,以1-3龄生长最快。在水草较为丰盛的条件下,当年幼鱼到年底体重可达200克;二龄鱼体重可达500克,三龄鱼都可达1000克以上。以后生长速度开始逐渐减慢。
鳊鱼因体内富含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而营养丰富,鱼肉质细嫩,味道鲜美,口感好,一直都是属名贵的淡水鱼种,早已成为人工养殖的对象鱼。
一、鳊鱼地理分布
鳊鱼在我国七大江河流域都有分布,但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及其以南的江河湖泊水库中;俄国和朝鲜也有出产。
二、鳊鱼栖息习性
在天然水域中,鳊鱼多见于湖泊水库和江河中;较适于在静水和微流水环境中生活;在水中多活动于水体的中下层;适温季节,湖泊水库中的鳊鱼喜欢在有水草多的水域的下风口处觅食活动,江河水草不多,鳊鱼多在江河弯道多坑洼以及洄水湾的地方活动,冬季则游至深水处越冬。
鳊鱼尤其特别喜欢栖息于底质有淤泥、并长有沉水植物开阔的敞水区的水体环境中生活。
鳊鱼的生存水温是0~35℃。水温低于12℃基本不会进食,水温超过32℃也不会进食。
鳊鱼开口摄食水温和草鱼相当,但最适宜的摄食水温是20~28℃,所以,夏秋季节是鳊鱼摄食量最大,生长最为旺盛时期,也是钓友最容易钓获到它的时期。
三、鳊鱼摄食习性
鳊鱼和草鱼类似,是属于草食性鱼类,摄食范围较广,由于嘴小,其摄食能力和强度都要远远低于草鱼。幼鱼以浮游生物、小浮萍为主,成鱼以苦草、轮叶黑藻、眼子菜等水生维管束植物为食,也喜欢吃陆生禾本科植物和菜叶,还可以摄食湖底植物的碎屑和少量浮游动物。
一般年份,长江及其以南从4月开始摄食,一直持续到11月结束,特别是6-10月的摄食量最大,生长较快;北方江河湖库的鳊鱼摄食开始时间较晚,结束时间也较早,生长较慢。
闷热季节喜欢在清早和傍晚摄食,秋后天气转凉,进食时间也会随着水温而改变。鱼苗人工饲养开始以瓢莎、小浮萍和豆饼浆为主,稍大以后投喂紫背浮萍、轮叶黑藻或切碎的新鲜旱草等,也愿意摄食人工合成的草香型、玉米香型和腥香型鱼饲料。
因此钓鳊鱼,盛夏高温可以使用草香型、玉米香型饵料,水温降低后可选用腥香型的饵料。
四、鳊鱼不耐低氧,喜高氧环境
鳊鱼是较为不耐低氧的鱼种,其耐氧能力与草鱼、鲢鳙鱼大致相当。当天气闷热时,会游到水体的上层活动;闷热阴天会离开水草到空旷的水域处;喜欢溶氧量较高的水体,因此晴热白天愿意在水草较为丰富的水域处生活,有风天愿意在下风口处和进水口两侧有水草的水域活动觅食,也愿意在水草前方的微流水处活动。
五、鳊鱼胆小,喜静不喜动
鳊鱼胆子较小,对于岸边较为嘈杂的环境会远离,尤其是岸边突然出现的“风吹草动”,便会逃之夭夭。
所以钓这种鱼,手竿钓位附近的环境尤其要安静,钓位尽量不要选择在人挨着人的地方;尤其上鱼时,要尽快在第一时间牵离窝子并尽快使其出水。
六、鳊鱼喜清澈的水体
鳊鱼愿意在水体透明度较高的水体环境中活动和觅食,不喜欢在浑浊的水域中活动,这都与其不耐低氧和食性有关。
七、群居性
鳊鱼属于群居性鱼类,未成鱼群体个体数量相对较多,成年鱼群体个体数量相对较少,少则几条,多则几十条一起活动觅食。
八、繁殖
鳊鱼2-3龄可达性成熟,首次性成熟的雌、雄个体为一斤上下,雌鱼略微重于雄鱼。当湖库江河水温升高到18℃以上时,性成熟的鳊鱼就会寻找各自的伴侣;在水温升高到20℃以上,就开始产卵受精。
鳊鱼繁殖对水流要求不高,无论在静水还是微流水环境中都能繁殖。鳊鱼自然繁殖主要在多水草区域的浅水区,卵具有微黏性,会黏附在水草或者其他物体上,受精卵经过48小时的孵化,即可出现破膜幼鱼。■
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寒江集 生活记录者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